捧一杯暖茶,品一本好书,匆匆一个午后,从书中去感悟,亦从字里行间寻找自己。在书中可以找到现实中无法成为的自己,就像金庸老先生一样,在他构建的武侠世界里,他就那个快意恩仇的大侠;书也是一个人生活的真实印照,例如冰心先生,她的作品就是保有着如孩童那般的天真。要说关于书写“身残志坚”的名著,第一反应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世界是黑色的,但她用自己的刻苦将生活活成了彩色的,像她这样的,还有好多的故事,名人传中的贝多芬;或者是真实的霍金、张海迪等待,他们身上的苦难是不同,但是同样的是他们都拥有着一颗坚强的的心,去克服困难,并且也都成功了。成功是耀眼的星光,但又有多少人会看到星星在没有月光折射时候的暗淡。
“身残志坚”、“强大的内心”,这些个简单且有力量的文字,经常去鼓励着我们,可是谁又会去思考这些词语对于我们来说背后的意义。“勇敢”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我却很不想让它变成自己的标签,因为它在我这里很难定义成好的,于我来说,“勇敢”其实是一种不能选择,驱使多过于主动,更多的时间我会觉得“勇敢”是对自己的紧箍咒。
我和其他人是不同的,这个我从小就知道,家里人并没有在幼儿的时候为我编织一个童话美梦——比如说,我是一只丑小鸭,总有一天会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我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情况,真实的略带苦涩。
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也只能算得上中等,但是那些人却总是会夸我‘学得真好,太不容易了。’刚开始我会对这样的夸奖沾沾自喜,可是细想下来,我没有考得第一,因什么原因夸我呢,因为我是残疾人,取得的成绩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这就是值得表扬的,明白之后,内心是酸酸的,我只能将这些忽略了。对于我个人而言,至少在学校里,我会觉得自己和大家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单纯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理想的成绩。
但是毕业之后,人生第一个落差出现了,我无法用所学的专业去工作,没有地方肯用我,因为我的‘不同’,我待业在家,当时内心是难受的,着急的,庆幸的是我处在一个政策完善的社会,国家大力度的帮助残障人士自立自强,最大的力度让残疾人充分就业,反向思考,如果我生活古代,那样等级划分森严,或者是旧社会里,估计我应该没有生存的可能了吧。在新时代下,我可以力所能及,有空间让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工作之后,又会听到一些人说,‘都这样了,这么辛苦,还出来工作什么啊。’这句话没有恶意的,但是听过之后我觉得很可笑,不是愤怒,是好笑,我心想,我不工作,我怎么生活啊!但是却又无法跟人家去解释,因为他们是不理解的。
随着社会正能量的不断传播,人们思想的进步,残疾人不再只是一个小的群体,国家为残疾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我们的生活待遇有了更多保障,当然生活上的帮助是一个方面,更生活的是在精神层面给予我们的肯定与支持。我们不单单只是需要一个温保,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知识来填充心灵,社会上有许多特殊的教育机构都是再给纯真却又多难的孩子一个学习的机会。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足够幸运的,我是在正常学校念的书,小时候的我身体情况更的差,学校能够收下我,一定是有着许多压力的,设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一个小小的问题,那么校方会承担怎么样的后果,但是学校还是本着以‘教育为本’的理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学样里的老师还时刻关心、关注着我,为我安排了更多方便条件。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带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开启了我人生道路上一扇光明的大门。
踏出校园后,我在残联的帮助下,有了就业的机会,正如古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有用自己的双手取得的劳动果实,才会分外香甜!我或许可以什么都不做,在家里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父母也好,其他人也好应该会对我‘格外’的宽容一些的,但是那样的我是不开心的,我想要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废人,我要走出美丽的象牙塔,去迎接风雨,遇见更美丽的彩虹。
作为一个90后,从小接触着新鲜事物,接受着新思想,我不应该禁锢着自己,人不是就要活在当下嘛,被人家贴上“勇敢”的专属名词又如何,只要我坚信自己,就能够去突破自身,证明自己只是在做这个年纪应该做的本职事情,没有夸张,亦不会辛苦。自立自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际行动,现在的我有了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在经济上我是可以了,但是在生活中却是仍然有困难,但是我会非常努力的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给父母那份安心。我并不是一个‘勇敢’者,但我是一个努力的人。
附件下载: